投稿|波司登为什么做不成奢侈品( 四 )
奢侈品起源于贵族消费,主要用于突显高贵的身份,和普通大众形成区隔 。尽管奢侈品的品质、工艺可能很好,但是消费者更看重阶级区隔的效果 。
奢靡、浪费是奢侈品消费诉求的本质,毕竟普通大众没有奢靡、浪费的资本 。因此奢侈品越涨价,消费者反而更愿意买单 。这就是凡勃伦效应 。
1899年,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出版了《有闲阶级论》,书中指出,从工业革命中受益的一批新兴资产阶级,掌握了一定的财富,但却不像传统贵族那样受人尊敬 。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消费来获取尊敬,于是他们“浪费的金钱”支撑起了奢侈品行业 。而这类人群就被称为“有闲阶级(Leisure Class)” 。
从这样角度来说,波司登根本不是奢侈品,而是高档品 。高档品是消费者用于提高生活品质,奖励自己的工具 。他们愿意为高品质支持高价格,但是不会为奢靡、浪费付出额外的金钱 。
在波司登的消费者看来,花2000元买件波司登就挺好,何必花冤枉钱买盟可睐(Moncler)或加拿大鹅(Canada Goose)呢?
其实,盟可睐(Moncler)和加拿大鹅(Canada Goose)的消费者就是需要花这笔“冤枉钱”来和普通大众划清社会阶级的界线 。
- 产品稀缺性不同
奢侈品的稀缺性不是难以量产导致的,而是为了创造特权,人为制造的 。比如法国罗曼丽康帝干红每年产量不足5600瓶,劳斯莱斯幻影每年全球限量20台 。
博柏利(Burberry)等奢侈品牌在处理过期产品时,宁愿焚烧销毁,也不会打折出售或者捐赠,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持稀缺性 。
回到羽绒服行业,2004-2005年,盟可睐(Moncler)与50个奢侈品牌达成合作协议,推出迷你奢侈品系列,限量1000 件以内,发售范围仅限全球2500家商店 。
除了产品数量管控之外,产品原料也会创造稀缺性 。加拿大鹅(Canada Goose)50年来一直采购北美洲的野生郊狼毛作为派克大衣的特色标识,并要求供应商禁止向其他品牌供应 。
与盟可睐(Moncler)、加拿大鹅(Canada Goose)形成鲜明对比的,波司登即使没有拿出海外销售数据证明,也一直不遗余力地宣称“畅销72国” 。
- 生产制造不同
2003年盟可睐(Moncler)确立奢侈品牌转型后,收回了世界各地授权商的生产权,集中在欧洲本土生产,从含绒量、蓬松度、面料弹性等多方面严把产品质量 。
此外,奢侈品还会注重手工生产,避免自动化生产,似乎只有手工生产才能延续纯正的服务于皇家王室的“工匠血统” 。
加拿大鹅(Canada Goose)一直以来保持加拿大境内生产,从设计、剪裁到加工缝纫全部采用手工制作,每一件羽绒服都要经过13道手工程序 。
甚至自2015 年起,加拿大鹅(Canada Goose)在本土7个地区设立了缝纫学校,专心培养奢侈品工匠 。
相反,波司登从1997年便开尝试应用IT技术改造生产环节,2016年携手阿里引入数据中台,成为生产自动化、数字化的标杆企业 。
推荐阅读
- 投稿|宝马押宝氢能,赶了个晚集?
- 投稿|拼多多转舵
- 投稿|星巴克之父三度出山,舒尔茨来了中国市场买账吗?
- 投稿|奶茶卷到美国,卷入TikTok
- 投稿|疫情下的长三角外贸工厂:诡异繁荣的“订单陷阱”
- 投稿|营收净利同比均下跌,华米能否借“大健康”找到价值增长方法论?
- 投稿|国产电动汽车为何难出新“华为”?
- 投稿|国产手机厂商们想吃下“消费降级”的红利?
- 投稿|医保定价博弈:国产手术机器人站上紧要关口
- 投稿|硅光技术即将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