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封杀劣迹艺人作品,正义使然还是矫枉过正?( 三 )


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陌生,只不过,历史从来都是将人品与作品分得清楚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众所周知,李绅也因此获得了“悯农诗人”的称号,但却少有人知道,李绅其实是个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的官僚 。
唐宪宗元和元年,李绅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他从国子助教(唐朝国子监分设六馆,每馆均设博士及助教)做起,晚年官至宰相,封赵国公,逐渐蜕变 。然而,根据野史记载,李绅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 。李绅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300多只,后院宰杀的鸡堆积如山 。
在西方设计领域中,也不乏诸如此类的艺术家 。比如,被誉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之一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了包括流水别墅等流传至今的大量优秀作品,但是再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私生活可以说是混乱不堪:4次婚姻,2个情妇,4任妻子中有两任原本是有夫之妇,其中还有一个是甲方的妻子 。
“作品封杀”看起来是对于劣迹艺人惩罚的最好的规制,面对所有的劣迹艺人,都有这样的“作品封杀”的措施,似乎这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娱乐圈发生的困境 。但事实是,塌房艺人依然层出不穷,但作品却一去不复返了 。
说到底,劣迹艺人确实失德或违法,但并非因作品获罪,许多情况下作品反映也的并不是艺人的思想,而只是一个按照剧本演出的角色 。并且,作品不是艺人的个人成果,还有其他明星和幕后人员的贡献 。作品下架,剥夺了后来观众欣赏作品的收益,制作作品的成本已经沉没,更白费了其他参演人员的劳动成果 。
【投稿|封杀劣迹艺人作品,正义使然还是矫枉过正?】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作品和人品正是这样白和黑的关系,我们也要相信自己对艺人人品和作品的判断,而这样的社会才是讲道理的、包容的、有人情味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