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长音频求解广播剧( 四 )
03 借力粉丝经济作为平台第一部斥重金打造的精品广播剧,《三体》前后共烧掉喜马拉雅FM对外宣称的千万元经费,才换回了听众来之不易的好评 。目前《三体》广播剧全集购买价198元,付费后可永久享有;而倘若选择开通会员,则可以在会员有效期内持续收听 。虽然《三体》为喜马拉雅在广播剧市场打下了一片天地,但喜马拉雅能否凭《三体》热度回本还是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的谜题 。
据调研机构艾媒咨询数据,中国在线音频市场近年呈较快增长趋势,2021年市场规模或约为220.0亿元,同比增长67.9%;2022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312亿元,同比增长41.8% 。该机构所做的一项调研问卷显示,在中国在线音频用户收听内容偏好方面,PGC内容收听偏好TOP3分别为有声书、广播剧、脱口秀,三者得票率分别为47.0%、37.4%、32.2% 。
文章图片
长音频平台及其广播剧业务就此而言有望水涨船高,但现实的尴尬在于,近年各平台盈利状况并不理想,持续亏损实属行业基本面,荔枝FM、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无不在直面这一问题 。
跟有声书相比,制作环节繁复的广播剧原本就不是绝对意义上“小而美”类型的投资,无论是被喜马拉雅FM视为金字招牌的《三体》,还是猫耳FM排名靠前的多款广播剧,其制作成本动辄百万元乃至千万元之多 。而且与视频类节目方便灵活植入广告不同,广播剧很难在声音里不露痕迹地“夹带私货”,许多流量战绩辉煌的广播剧也徒呼奈何 。
但所幸上帝总会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留一面窗——广播剧自身的造梦特性让它远比平铺直叙的有声书更能让用户沉迷其中,并逐步发展出粉丝经济,目标受众围绕广播剧衍生的周边进行二次购买等水到渠成 。
据海克财经观察,猫耳FM以此为基础,为自己的内容社区构建起了消费闭环 。经由网文改编的广播剧本来就有一批原生书粉,他们具备相似的二次元身份认同,来到猫耳收听广播剧时又在弹幕文化的集体兴奋中强化了团结感 。从商业的角度看,共同体情感往往比强制广告更能动员消费者,这时猫耳围绕爆款广播剧制作礼盒、手办、立牌、明信片等定价不菲的产品,就很容易成为粉丝延伸梦境的道具 。
粉丝会在商品上寄托对广播剧的喜爱,也会深度移情业务能力出众的配音演员 。
脱离了真人表演的束缚,声优在为广播剧配音的时候更容易充分展现个人魅力,这也加速了他们从幕后走向台前的进程 。头部CV的明星化是广播剧向阳发展的良性结果,以声音为核心的艺术表现形式凸显了声优的独立性,让他们摆脱附属地位的同时拥有了与演员分庭抗礼的机会 。
2022年初围绕古偶《镜双城》的配音声色是否“贴脸”的问题,李易峰和姜广涛分别作为演艺圈和CV界的“顶流”陷入了微博舆论混战之中,姜广涛200万粉丝居然抵挡住了李易峰6000万粉丝的战斗力,没有明显落入下风 。实际上现在大量知名CV都拥有了自己的粉丝群,每当有新广播剧出现,蜂拥而至的就不仅是IP网文的读者,更有广播剧主役及协役配音的忠实拥蹩前来捧场 。如此一来,广播剧受众的二次翻倍和彼此之间更大范围的循环安利也就成为了可能 。
像姜广涛这样兼具实力与名气的专业声优或许不能凭一己之力彻底扛起整部广播剧,可他们对行业的反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而猫耳FM为广播剧搭建粉丝生态尽管有二次元“圈地自萌”的封闭特点,也依然值得被喜马拉雅FM等自身定位更加偏向主流化的音频平台所借鉴 。即便在营利目的之外,亚文化奔向普罗大众的途中总会有个性与共性的磨合期,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将会是广播剧绕不开的一道必答题 。
推荐阅读
- 投稿|拼销量、争上市,造车“二梯队”要抢“蔚小理”风头
- 投稿|蜜雪冰城和它的加盟帝国
- 投稿|一个二次元论坛之“死”
- 投稿|宁波能源6连板,一场押注抽水储能的“豪赌”
- 投稿|京东拿下物流黄埔,电商快递再生变数?
- 投稿|公司逼离职:威胁、PUA、监视、抢手机,我熬不住了
- 投稿|配音演员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给流量演员配音
- 投稿|互联网家装图鉴:有人图省心1月完工,有人被套路“折磨”3年
- 投稿|增收反降利,B站需重拾“小破站”的谦逊
- 投稿|这个赛道,多个100亿巨头正疯狂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