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果的「价值困境」:电商、零售与纵向一体化( 三 )


例如,此前我们在都江堰遇到的一位猕猴桃果园老板,他所面临的长期亏损正是产地间激烈竞争的结果 。现阶段,在与蒲江、周至等周边猕猴桃大产区的竞争中,都江堰暂时处于劣势 。前两者无论在产量、物流运输量以及工业化加工能力上,都比都江堰产区更具规模和成本优势 。
农业|水果的「价值困境」:电商、零售与纵向一体化
文章图片

即便是有先发电商优势的特色水果产区,在激烈的产区竞争中也很难形成绝对壁垒 。
中国气候和地形条件丰富,适宜各类水果的种植,且品种繁多 。尤其对于一些大品类而言,竞争甚至在电商的刺激下愈演愈烈,因为采摘时节同一品类间,往往还可能存在不同品种的横向竞争 。
涌泉蜜桔如今正面临着这类问题 。它早期靠电商杀出的市场,如今已经被层出不穷的网红柑橘品种和新的产地爆款所稀释 。尤其中国又是柑橘品类的大产区,种植资源丰富且品种繁多 。对于涌泉蜜桔而言,同质化的竞争压力只增不减 。
比如,近些年宁波象山的一个杂柑新品种「红美人」在市场上走俏,它就给涌泉的大棚蜜桔带去不小的打击 。后者是涌泉种植户为延长蜜桔的销售期,而在当地兴种的 。
根据邱加长的介绍,象山红美人流行之前,涌泉的大棚蜜桔靠着反季节优势可以卖到很高的价钱,「22元一斤都有人买」 。如今,这个优势已经被象山红美人打压 。「每年11月底,象山红美人开始成熟,它一直可以卖到过年 。象山红美人一出来,一下子就把涌泉的大棚蜜桔打下去了 。」邱加长说道 。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电商是让竞争变得更残酷的原因,但是电商不是产地危机的根源 。问题的症结出在现有的流通痼疾及农业生产现状上 。
一直以来,国内的水果流通都是依靠多级的批发体系 。这决定了水果的种植往往滞后于快速变化的市场 。加之,果树种植的回报周期相比蔬菜更长,这导致农户的生产决策具有相当的盲目性 。
例如,一个新品种的橘子树,往往要等三年及以上才能结果 。较高的决策成本,加上滞后的市场信息,造成产地农户的跟风种植 。这种生产的盲目性导致国内的水果产业容易出现供给过剩 。
在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的双重压力之下,产地农户很容易陷入长期的困境 。电商用自己的激进方式,揭开了产业痼疾面上的最后一层纱 。
03、纵向一体化破除恶性循环最根本的方式是打破信息的不平衡,实现水果在流通上的纵向一体化 。后者也是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产业链上没能解决问题 。难点卡在种植方与市场之间的流通关系矛盾上 。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以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作为最主要的生产主体 。他们面对的是下游分散、多元且庞杂的消费市场 。
在这组小农户对大市场的流通关系中,供应方和需求方是「多对多」的状态,它塑造了今天国内农产品流通体系中间环节多,且链路长的特点 。反过来,这些历史特征又成为了纵向一体化的障碍 。
因为多级中间商往往造成流通链条上各环节利益相互牵制,进而导致末端实际的消费需求在向上传导的过程中,信息经过层层博弈后出现严重变形 。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西瓜 。在产地的交易中,种植者的客户是经销商,双方按斤交易,他们时常在交易的前几天给西瓜大量注水,以增加重量获取更多收益,而这种注水行为本身会损害西瓜最终的品质 。
减少中间商,集中消费需求向上撬动流通、生产资源的整合,是纵向一体化的关键 。但这一步走得不容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