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吉利是魅族的好归宿吗?( 四 )
不同于汽车,手机属于快消品 。换句话说,手机更新换代速度很快 。长期深耕汽车的吉利,如何转变身份,适应手机市场的打法和生存法则,也需要一段时间 。
还需要明白的是,吉利看中的高端手机市场又被看作是手机行业的“珠穆朗玛峰”,即便是小米、OV这些专业手机厂商冲击高端市场都谈不上成功,更不用说吉利这个手机界的“小学生”了 。
目前来看,在品牌效应占据绝大话语权的手机市场,留给吉利这种新玩家的空间已经不多,吉利能给魅族带来的希望也比较有限 。
03 吉利与魅族牵手,意在抱团取暖?这场收购的消息传出,并不让人意外 。
一面是在手机市场几乎没有声量的魅族,另一面是高举猛打进入手机市场的吉利 。这两个在此前看似没有交集的企业,这一次因为手机站到了一起 。
虽然双方尚未对此事做出官方回应,外界更关心的则是如果吉利成功收购魅族,两者是否成为了彼此互补的对象 。毕竟,在生意战场上,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赢,是主要的目的 。
对于魅族而言,尝试过多种路径自救后,都没什么起色 。尽管阿里曾向魅族注资,但这场合作也在2017年不欢而散 。阿里在魅族董事会上提出要撤资,而魅族的系统则在一次升级中,全部将YunOS更换成了Android 。在那之后,魅族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后盾”,这也让魅族失去了资源和资金的优势 。
如今,辗转之后的魅族选择背靠吉利这颗大树,引入吉利的资源和资金,不失为明智之举 。毕竟想要逆风翻盘,资源和资金都是手机厂商们需要的 。
除此之外,管理团队决定了一个企业发展的方向 。此前,魅族经历了高管离职、裁员、内讧等管理内耗问题,也让魅族无暇顾及产品的发展 。而让有着几十年经营经验的吉利接盘,或能帮助解决魅族内部的管理问题 。
眼下,魅族走在了“卖与不卖”的十字路口,吉利也走在了“怎么做”的分岔路上 。
诸如小米、华为这类手机厂商下场造车,难度不小一样,吉利跨界造手机也面临着和新手一样的困难 。
毋庸置疑,作为一个跨界造手机的玩家,吉利最缺乏的便是造手机的经验 。通常来讲,类比跨界造车,产品想要问世,一般有两条路可走 。一种是寻找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代工,另一种则是直接买下行业里原有的团队及品牌 。
对比来看,两种模式各有千秋 。前者是最省力,最省钱的办法,只需要吉利把设计理念输出给ODM厂商;后者收购的方式则更为直接,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有利于吉利手机长久的发展 。
摆在吉利眼前的是,吉利选择的是高端手机市场,这对产品的质量、性能以及团队的要求本身就高,所以花钱买时间,尽快在手机市场占据市场一席之地是吉利的第一目标 。从这个逻辑上看,吉利选择收购魅族则是更为合适的选项 。
反观魅族,即便已经在手机市场掉队,但作为国内手机厂商的先行者,依然有着不小的价值,尤其是对吉利这种新玩家而言 。
暂且不说魅族还拥有一批“煤油”,品牌力尚有“余温”,魅族Flyme 系统的设计基因更是手机玩家看重的 。据财经天下周刊报道,一位接近吉利手机的人士表示:“吉利看中魅族的是Flyme OS设计开发团队以及一些与人机交互通信相关的知识产权 。”
显而易见,收购魅族后,吉利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不仅可以推进造手机的时间表,还可以反哺其本身的汽车业务 。根据汽车业务的需要布局智能生态系统,加快吉利新能源转型的步伐 。
推荐阅读
- AMD市值首超英特尔,500亿买赛灵思是福还是祸?
- 手机|苹果玩的是什么把戏,华为市场份额减少,反而iPhone13价格下调了
- wind|在Android上跑Windows 11,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 猎豹|全网都在夸的“猎豹”是什么?为何这些“黑科技”频频上热搜?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gen|发热、功耗均有改善,台积电版本骁龙8 Gen 1 Plus提前,谁会是首发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